这件事比孩子学习成绩更重要,却一直被忽视!


孩子在班里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孩子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大声表达,
每当看到家里来客人,他总是躲进房间,
……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是许多人的渴望,但是很多孩子却并不能放任自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 
。 可见,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学阶段就注重加强孩子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如果父母不与孩子交谈,
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时间简直太少了
孩子小时候牙牙学语时,每当嘴里蹦出一个新鲜词汇,做父母的都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只要有机会就不停地和孩子交流、逗乐。

可是等孩子真正开始会说话了,爸爸妈妈往往会这样说:
 “别那么多话了,赶紧吃饭,吃完了好写作业”,“别说了,早点睡,要不明天没精神听课了”“你废话咋那么多,不让你说还说”……

 似乎说话只是幼儿阶段的任务。到了学龄,说话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一种熟视无睹的能力。
美国教育专家戈登.威尔斯曾做过一项研究,随机选取20位孩子,跟踪他们在家里和学校的谈话,结论是:即使来自语言最贫乏家庭的孩子,在家里得到口语方面的帮助也远远超过在学校所得到的。

威尔斯写道:“在学校,孩子们不仅很少与成年人说话,而且即使有对话,孩子的话题也很少,表达的意思范围更窄,通常句子的语法结构也更简单,由他们发起的对话所占比重极其小。”

不信,看一下孩子上学时的谈话模式,多数时间是这样的:
老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它叫.....”
学生一起大声:“《村居》!”
老师:“对,《村居》,它的作者是.....”
学生异口同声:“高鼎!”
老师:“很好,高鼎是哪个朝代的人?李小明,你来回答。”
李小明:“清朝。”老师:“非常棒,谁能默写,请上来默写一遍”
.....或者:老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个图形叫什么呢?”
同学:“正方形!”老师:“对,正方形!王小红,你能说说有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吗?”......
在学校,一位老师要面对许多学生,所以,和孩子之间多是测试型、填空式的“谈话”。而这种对话形式是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

孩子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大多数是简短的对话,语法简单,内容局限。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孩子在学校获得的谈话机会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每天在家里再不与自己的孩子交谈,就没有人与他交谈。

与孩子聊天,亲情才不会越来越淡漠
有些妈妈由于工作太忙,回到家里就是指责孩子的不是、指责孩子成绩考得不好、指责孩子不守规矩,岂可知,这种只有简单说教没有感情沟通的聊天只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父母和孩子都渴望相亲相爱,但是仅有爱的愿望,不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肯定滋生不出眷恋的感情。
记得曾经在某论坛上看到一位大学生写的这样一个帖子
越来越觉得和父母无话可说,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妈妈就是一句话:“好好吃饭,保重身体。”爸爸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只有一个:还有钱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好像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我爱我的家人,我也知道他们爱我。但是是我的责任要求我得去爱他们,而不是我的心要爱他们。我好怕与他们沟通,我讨厌没有感情的自己,可是没有办法。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长大后也是这样的状态,趁孩子还年幼,对家长正依赖、亲昵、崇拜时,就重视每次的聊天机会,养成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亲子沟通方式,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不会与我们产生过多的冲撞,关系才不会日益疏离,亲情才不会日益淡漠。

好好珍惜一天劳作后,白天分散在各处的一家人重新相聚的时光,在餐桌上、饭后散步的时间谈谈自己一天的经历、见闻和感想,让孩子从爸爸妈妈讲述的内容和方式中自然而然了解到社会与职业上的事;

谈谈家庭的经济情况,投资打算,商量家庭旅行计划等生活琐事,让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了解这个家庭的一切面貌,明白自己对家庭该负起的职责和担当;

谈谈家庭亲戚们的故事以及礼尚往来等的事,让孩子从一家三口的生活辐射开去,了解家族及社会的庞大枝系等等。

  跟孩子聊天要全神贯注,不因为他是一个孩子而敷衍他,轻视他。
当我们把自己摆在一个好的听众位置上,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觉得有人倾听他们,理解他们,他们就会越来越乐意表达。

家庭是温馨轻松的场所,训诫越少越好,家庭对话重在心灵养护,重在气氛。每晚和孩子聊天、讲心事的过程,也是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植入的最好机会。

尹建莉老师说:餐桌是最好的课桌,每晚和孩子聊聊将构成孩子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光。
龙应台说:“不再对话,那意味着你们失去了彼此。”简单的付出,会带来明显的效果,我们又怎能不珍惜? 

  王老师介绍 我在个人微信朋友圈,每日分享四年级语文学习资料,你若需要可以加我微信好友,微信号:hb6952  (王老师在线教育实践者,生活在浙江金华,从事教育工作长达6年) 更多学习资料请访问:www.51zjedu.com